穿越之大唐女剑客

第9章 金执吾


    ?
    是夜凄风苦雨,埙声断肠,唐子清坐了一宵,却最终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。
    翌日天晴,军中大宴。
    帐外旌旗招展,迎风猎猎,帐内佳肴美酒映着将士的金甲银铠,亮如霜雪。天气虽冷,但坐在军帐中,听着那慷慨激昂的羯鼓声一响,便已令人豪情热气顿生!
    这今日宴席上的主角,自然是手持节度使令的薛涛。
    声如雷动的击鼓一过,所有将士的目光,早已都落在这个名动蜀中的美女身上。
    薛涛一身红妆裹着素裘,坐在满身披甲、身材高大的高勉身旁,更显得如出水芙蓉般清艳妩媚。面前摆了一架古筝,却是司马刘辟差人专程从松洲府送来的,白衣乌剑的唐子清站在她身后,就如绝峰上的冰雪一般冷峻飘逸。
    薛涛反手取下肩上的貂裘,露出一段白玉凝脂般的颈脖,美目盈盈,如剪水般环视一周。
    帐中忽然变得寂静,众人均伸颈引首,都在等待着这个容貌气度均十分不凡的美女开口。
    薛涛却不说话,低下头,素手一拂,如轻风一般掠过筝弦,数缕妙曼的清音破空而出,这偌大又拥挤的营帐,竟瞬间便充满了音乐的空灵。
    起手一阵悠扬的引子,已听得众人心旌动摇,仿佛随着美妙的乐音走入了一处山明水秀、林木幽深的仙境,早已忘却边关的苦寒与艰辛。
    正自流连忘返之际,薛涛却朱唇轻启,曼声而唱:“塞上长风,笛声清冷,大漠落日,残月当空。”
    歌声清婉柔曼,唱的却是广袤遥远的大漠边塞风情,指下轻拨慢撮,音调徐徐低转,低沉苍凉的弦声彷佛又带着岷山雪岭的苍茫,关山陇月的凄凉,合着歌声徐徐展开,空廓大气,荡气回肠,“日夜听驼铃,随梦入故里……”
    众人倘佯着离开仙境般的山林,又仿佛被这歌声带入了遥远的黄沙大漠,时而黄沙满天,时而月华凄朦,在远征戍人的午夜梦回中,故里江南水乡的缱绻温柔,繁华长安的绮丽如梦,伴随着遥远异域的声声驼铃,萦绕在心灵的最深深处,令人只愿醉死梦乡,再也不肯醒来。
    在这征人思乡的哀婉缠绵中,一阵急骤的铁蹄却打破了这美好的梦境,铮铮之声如金戈铁马裂入云霄,歌声亦愈发急促,“手中三尺青锋,枕边六封家书,定斩敌将首级,看罢泪涕凋零,报朝廷!谁人听?”
    将军仗剑而起,驰骋沙场,手中三尺青锋,斩敌将之首级,是何等的英雄风姿,意气风发!午夜低头回望,却是枕边凄凄六封家书,看罢不禁满目涕零。
    英雄征战沙场白骨死,何知七十战,白首未封侯,报朝廷!谁人听?
    声如风卷残云,骤然而收,意却犹未有尽。
    众人只觉热泪盈眶,松洲苦寒之地,坚守不易,但天子高远,节度使换了一任又一任,又有谁会真正怜惜这些苦守遥远边关的将士?
    薛涛盈盈起身,手奉金盏,肃容道:“薛涛从成都出发,本以为已历尽蜀道之艰险,及至松洲,才知道边地之苦,即便是那些生长在雪域高原的蕃人,恐怕亦难坚守于此,各位将士戍边辛苦,请容薛涛代韦帅敬各位一杯。”
    她说得情真意切,毫无虚伪,高勉亦起身奉酒,回敬道:“高勉亦谨表各位将士谢过韦帅。”
    众将士纷纷敬酒,纷纷高喊“谢韦帅!”,觥筹相碰,气氛便热络了起来。
    “酒肉犒赏只是聊表心意,我奉韦帅之命前来恤军,自然不止这杯酒寸肉,请各位听好了。”薛涛提高声音,“奉大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大将军令,松洲府所有军官将士不论职衔,均加饷十之二,士卒婚嫁死丧,皆由军费供资,即日起行!”
    韦皋真是大手笔,一次加饷百分之二十,还给了那么多福利,连唐子清听着也觉得咋舌,就别说那些身受的军官将士们了。
    “韦大将军万岁!”
    不知谁先喊了一声,“韦大将军万岁!”“韦帅威武!”之声便此起彼伏,雷动于天,直把主将高勉的声音也盖了下去。
    “各位将军请稍安!”薛涛待欢呼声稍平,才接着道:“各位想必都很清楚,韦帅于贞元初年节度西川,一来便将西川的两税提高百之三十,时人纷纷扰扰,谓‘西南有苛政’,事实上天可鉴,韦帅此举非为聚敛私财,而是补各州军费之匮乏,实为不得已之举,亦望各位将士能够明瞭韦帅的苦心。”
    要知道,唐初继承自隋朝的均田制,至玄宗开元年间已是名存实亡,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消亡,大唐的士兵不再是一边耕田一边服兵役的农民,而是由朝廷出钱雇佣的职业雇佣兵。安史之乱时,玄宗逃乱入蜀,诏令各道自筹军费,逐成定制。
    而此时的军中士卒,家中早已无耕种之地,生活全赖军饷,韦皋此举,对他们的意义可想而知。
    一名稗將起身敬道:“韦帅体军恤士,我等自然肝脑涂地以报。”
    薛涛却道:“将军所言非也,养着各位的,非是韦帅,而是大唐西川的万千子民,万望各位将士以保家卫国为己任,不负大唐,不负百姓!”
    此番说话义正辞严,从一个弱女子口中道出,却充满了浩然之气,众人只觉热血上冲,轰然应道:“愿追随韦帅保家卫国,肝脑涂地!”
    高勉心中却暗叹,韦皋果然是个有手段的人,行此恩威并施收拢人心的手段,却连脸都不用露一下。
    看他独独将薛涛一个女人派到松洲,便知其用人手段非同一般。
    只是不知道这一任节度使,又会为西川带来什么变化。
    高勉正自思忖,薛涛却已将一张艳若春花的俏脸转向他,问道:“高将军可知道发生在五月的平凉劫盟事件?”
    一听到“平凉劫盟”四字,帐中霎时便静了下来。
    静得仿佛一枚银针落在地上,都会听见。
    高勉端身正容,肃然答道:“身为大唐之将,岂敢不知!”
    安史之乱结束后,吐蕃一边蚕食大唐西北边地,一边假意向唐廷求和,名将李晟一力主战,宰相张延赏却全力主和,相持之下,皇帝李适最终听从了张延赏的意见,同意和盟,并应吐蕃大相尚结赞的要求,派出唐军另一名抗蕃大将浑瑊,作为主盟大使。
    贞元三年五月十五,唐蕃双方使者会盟于甘肃平凉,谁知吐蕃竟然暗中埋伏数万骑兵于盟坛之西,趁唐使在帐中更换礼服的时候进行突袭,唐副使崔汉衡及一众随行官员当场被俘,护使的一千五百余名唐军全军覆没,只有武功高强的大将浑瑊夺得一匹战马狂逃而出,仅以身免。
    这番“和盟”的结果,大唐威严扫地,天子震怒,终于一改姿态,开始对吐蕃强硬起来,唐蕃关系迅速恶化,战事席卷西北,吐蕃的兵锋时常抵达关陇,直接威胁京都长安。
    西南边境目前虽然相对平静,但既然双方已经撕破脸皮,蜀川的动荡,恐怕也只是早晚的事情。
    薛涛美目流波,款款而道:“西北的形势,相信在座各位均有了解,而蜀川西邻吐蕃,南接南诏,南诏又臣属于吐蕃,一旦战事爆发,可谓腹背受敌。国之不存,家之焉附,韦帅甘愿冒天下人之非议,加重赋税,以酬各位戍边之功,这一杯酒喝过,还望各位将士未雨绸缪,勤备兵马,待他日建功立业,雪我大唐之耻!”
    男儿一战成功名,这一番话更令群情汹涌,霎那觥筹相碰,呼应之声如云掀盖,宴会的气氛就此达到高潮。
    薛涛不禁望向唐子清,微微一笑,松洲一行的目的,她已达到大半。
    “子清,你也辛苦了,请坐下来喝一杯吧。”
    唐子清却置若罔闻。
    她的心神,已不在身边。
    她的目光,正落在座中一个黑衣锦袍的青年身上。
    那青年坐在一群鲜衣怒甲的军官将士中低头饮酒,本来并不显眼,感觉到唐子清那探照灯般的目光,抬起头来,微微一笑,姿态却十分闲雅。
    唐子清心头却如雷电滚过,这张十分俊美的脸,与她喜欢的那个人,实在太相像!尤其当那双黑夜星子般的眼中隐去飞雪岭上那种慑人的凶狠凌厉,换上一种温润的笑意,就更像!
    唐子清呆呆地看了半响,那青年唇边的笑意更深,与她脉脉相望,神情间竟无半点慌乱不适,就像他们真的相识相离已久,却又一次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逢。
    昔日记忆的温柔与疼痛,连着眼前的喧闹,仿佛都变得不真实起来,一瞬之间,竟会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。
    恍惚了好一阵子,才听到薛涛在耳边轻轻叫唤:“子清,子清。”
    或许这本来就是一场梦,否则她又怎么会在这陌生的世界不停地遇到这个人,又勾起那么熟悉的感觉?
    唐子清微微叹息,收住心神,转过头去,跟着对她说话的,却是高勉。
    “这位便是昨日在川主寺吹埙的金兄弟,听闻西川节度府使者不辞远道前来慰军,于是也慷慨捐出三十匹良驹充作军马,所以我今天特地将他请来军中参加宴会。”
    高勉已喝了几杯,目中满含笑意,“待会,我便将他叫过来与唐侍卫喝几杯,相互认识一下,可好?”
    唐子清自然懂得他的意思,可惜却要辜负此番美意了,笑了笑道:“这位金兄弟果真大手笔,居然一个人捐三十匹军马。”
    唐代战马价值不菲,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突厥战马价值五十绢一匹,安史之乱后战马需求量只增不减,想来到这时也不会降价多少,三十匹上等战马至少值绢一千五百匹,确实是大手笔了。
    高勉似乎也对这位金兄弟甚为欣赏,语气中不无夸赞之意:“他本是山西的富商,手下数支商队长期往返于西南边陲与中原之间,丝绸、茶叶、马匹这些东西,附近几州确实没人比他更多。”
    果然是有钱人,难怪他拿刀的时候气势逼人,不拿刀的时候却更像个清贵的世家子弟。
    唐子清的目光又往那边扫去:“那么旁边那位杀气腾腾的兄台,想必是他的随从了?”
    高勉哈哈一笑:“边境之地贼匪出没,规模略大的商队均请有武功高强的游侠保护,这位长相确实狰狞了一些,但却是令这一带不少盗贼闻风丧胆的‘燕赵刀客’。”
    那“燕赵刀客”满脸横肉,模样本来就吓人,这时看向唐子清的目光更是阴冷,好似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。
    唐子清也当然不会怕了他,冷冷一笑,反而盯着他的脸细细审视,直看到他怒目而视,才将视线从他脸上移开,在军中各人脸上逐一掠过。
    因为这一看,唐子清便有了一个发现。
    一个很重要的发现。
    但这不过是霎那间的事情,宴席之中忽然鼓乐齐舞,原来是武戏要上场了,鼓乐声很快便将他们之间的谈论压了下去,高勉也只好转移了注意力,与将士们喝酒去了。
    薛涛拉了拉唐子清的衣袖,轻轻问道:“你觉得他是那人?”
    “我绝不会看错,”唐子清肯定道,“他们也不会平白出现在这里。”想了想,倾身靠近薛涛耳边,“我想让苏童去办一点事情。”
    苏童是高勉派来照顾她们的那个小军僮,就站在席后不远处,薛涛虽然不知道唐子清要做什么,但对她却极信任,当下也并不多问,只点了点头:“子清见机行事,一切后果有我负责。”
    唐子清得了这句承诺,心中笃定,招了招手,将那小僮招到一边,压低声音问道:“苏童,你看那黑衣公子旁边的那个大汉,脸上是不是有一个白色月牙形的印痕?”
    座中只有金执吾一个人穿黑衣。
    苏童机灵地伸出脖子看了一眼,马上又闪了回来,咋舌道:“金公子好俊,旁边那大叔却好凶!”看了看唐子清,马上又补充道:“我看到了,那大叔的白色月牙印,就在眉梢额角处。”
    唐子清对他的观察力颇为满意,说道:“你不用管那大叔,我问你,军中的将士,你是否都认得?”
    苏童点了点头:“我在军中已经待了两年,绝大部分人都认得。”
    “好,现在薛校书要你做一件事情,做完有赏。”唐子清道,“你仔细看看这个营帐中,除了那个大汉,还有三个脸上有同样白色月牙印的军士,你好好看清楚,将他们的名字记下来,然后再到附近营帐看看,将所有脸上有这个月牙印的人都记下来,回来告诉我。”
    苏童马上道:“这事容易,两三刻钟即可办成。”顿了顿,却又说道,“薛校书和姐姐都长得这么美,人又好,我......就算没有赏,我也会去的!”
    唐子清颇为无语地看了他一眼,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而已,看来不管在什么朝代,都是个看脸的世界啊......心中感叹,嘴上却叮嘱道:“记住,一定要装作不留心地看,绝不能让别人发觉,更不能告诉别人!”
    苏童点了点头:“姐姐放心,这种事情我还是懂得的。”
    唐子清却又不知他懂得什么了,也懒得费心思量,正要叫他快去,脑中却又忽然有另外一道灵光闪过,旋即问道:“对了,那位金公子送来的马匹,你知不知道在哪里?”
    苏童道:“我知道,在北边的马厩里,今晨马倌赵麻子早早已将那三十匹马都上好了马镫,他做事还从来没有那么积极过呢。”
    唐子清倒吸了一口气:“你到赵麻子那里也看看,速去速回!”
    苏童一溜烟地跑了,唐子清再转过头去看金执吾那边,但宴中数名武将正在表演军阵枪舞,眼前银光闪闪,人影腾挪跳跃,一时之间,却是无法看得清楚了。
    唐子清回到薛涛身边,在金鼓喧闹中道了一声“我到外面走走”,便径直走出了帐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