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战国之帝国崛起

燕国


    ?燕(yān),甲骨文、金文作晏,已具有都邑的含义。国君姬姓。古代,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“晏(燕)”为图腾,为族徽,为族名,并进而为地名、国名。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。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、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。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。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。
    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。战国七雄之一,前222年被秦国灭亡。
    地图起源:
    据《史记》记载,周武王灭商以后,封宗室召公于燕,在今北京及河北中、北部(周武王之灭纣,封召公于北燕)。的都城在“蓟”(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)。
    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,文化较中原落后,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,凭借齐国“尊王攘夷”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,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。
    前323年,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、魏、赵、燕、中山“五国相王”活动,在此年称王。两年后,易王卒,儿子哙继位。
    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,即前318年,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,将燕王的君位“禅让”给相邦子之,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,交由子之任命。换言之,子之全面执掌了军政大权。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,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,失败,死于乱军之中。这场内乱,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。齐国趁机伐燕,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,大败几乎被灭,燕王哙和子之被杀[4]。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部分领土。在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、韩、秦、楚等国的压力下,齐国不得不退兵,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,并以兵护送至,是为燕昭王。
    昭王“吊死问孤,与百姓同甘苦”,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,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,原本弱小的成为一时之强。前284年,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,率倾国之兵联合赵、楚、韩、魏五国伐齐,连下齐国70余城,杀死齐闵王。齐地只剩除莒(今山东日照市莒县)和即墨二城。前278年,昭王死,燕惠王即位。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,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。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,齐国趁势复国。
    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,决心兴复,报仇雪耻。采纳郭隗的建议,招贤纳士。拜郭隗为师,给以优厚待遇,“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”,筑黄金台,“千金买骨”,结果各国士人“争趋燕”。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。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:苏秦、乐毅、邹衍。
    昭王“吊死问孤,与百姓同甘苦”,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,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,原本弱小的成为一时之强。
    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,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,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,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,并在赵武灵王、魏襄王、楚怀王、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。
    前286年,齐国灭宋国,引起各国震动,各国频繁相会,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。前284年,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,率倾国之兵联合秦、韩、赵、魏五国伐齐,获得大胜,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,并杀死齐闵王,报了当年齐国入侵之仇。此役后,齐国疆土只剰莒(今山东日照市莒县)、即墨二都。
    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。逃回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,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。前230年,秦国灭了韩国。前228年,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,逼近。前227年,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(现河北易县)。荆轲唱道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之后荆轲刺秦王赵政[1][2]未遂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的借口。前226年,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的大半。燕王退守辽东,杀太子丹以求和。前222年燕灭于秦。
    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