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抗战之我叫张顶硬

118 江东节寇


    ?根据蒋委员长指示第五战区于1939年5月15日发起总反攻。张自忠指挥33集团军向北猛烈攻击,当日攻占襄阳东南方家集。
    日军在中国军队的强烈打击下,被迫全线撤退。到5月22日,中国军队先后收复枣阳、桐柏。至此,随枣战役基本结束,双方僵持对峙。除随县仍为日军占领外,双方基本恢复战前的态势。
    随枣会战,至5月1日开战以来,历时20余天。期间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达一万余人。其中,张自忠的右翼兵团歼敌4000余人,缴获大批军用物资。自身伤亡4414人,生死不明者2702人,其中又以五十九军付出代价最大,伤亡达2153人,生死不明者2381人。
    战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对右翼兵团的奋勇作战予以很高评价。他在致张自忠的电报中说:“贵部于襄河以东地区亲率所属与敌血战,拼命牺牲,苦撑两周之久,给予敌以重大打击,已奠定抗战必胜之基础,且达消耗之目的,并抱牺牲至最后一兵一弹为止,尤为壮烈感佩。”
    为感谢张自忠所部官兵的戍守之功,宜城县各界发起献旗运动,并编演话剧《渡河督战》颂扬张自忠的赫赫战功。张再三谦让,但宜城人民仍坚持到部队慰问。献旗大会宣读了献旗颂辞,表达了宜城人民对张自忠、冯治安两将军的敬仰、感激之情:
    永定怒吼,抗日军兴;平津喋血,孰遏妖氛?
    张冯二公,蔚为时杰;鲁阳挥戈,风云变色,
    阵地转移,晋南会战;克敌临沂,勋名彪焕。
    今年二月,棨战遥临;整军经武,士欢马腾。
    穷寇突围,倾巢北犯;我公渡河,力疾督战。
    节制诸军,苦撑兼旬;豫南鄂北,用集大勋。
    凯旋自东,献旗于堂;褒鄂英姿,民不能忘。
    张自忠渡河督战,对激励士气,扭转战局,作用很大。当然,对他亲临前线一事,也有不少异议。许多人认为他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不顾自身安危,太过冒险,如有万一,将影响到整个战局和战区,实不应当。
    但张自忠却认为自己首先是个中国军人,然后才是33集团军司令长官。自己不亲临前线,前线弟兄何以相堪,何谈士气鼓舞;自己不身先士卒,不怕牺牲,敢于带头牺牲,就没有资格命令部下去拼命。这不是他的性格,也不是他的一贯坚持的信仰和原则,他的良心也不允许他安坐后方发号施令。
    其实,张自忠每战必亲临前线,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。至长城抗战以来,就抱着但求一死,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;以死来报答国家、民族、长官;以死来唤起广大军民的抗战激情。因为作为一名军人,面对的日军的长驱直入,这是自己的耻辱,上不能保国家以安定,下不能保百姓以生命。
    作为装备劣陋的五十九军,最初并没被那些“眼高于顶不抬头就看天”的“大日本皇军”的将领们看上眼。可是,张自忠平日练兵有素,作为高级将领,打起仗来能把生死置之度外,所以尽管他的兵力、装备都处于劣势,但却成为敌人最可怕的对手。
    傲慢的板垣征四郎在临沂就瞧不起张自忠,结果是损兵折将,元气大伤,自己也被撤职。此次随枣会战,冈村宁次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个“杂牌”军将领身上,到头来同样吃了霉头。
    久而久之,日军官兵也渐渐领教了这位张某人的厉害。于是,他作为一个不好对付的敌手让日本人又恨又怕又尊敬他。张自忠甚至被他们冠以“现代关公”、“活关公”、“日本的宫本武藏”的称号。吃了张自忠亏的日军,正在酝酿着一场重大的阴谋,要治这个杂牌将军于死命。
    战后张自忠鉴于中下级军官伤亡很大,这对军队的素质极为不利,为此,在驻马店成立了二十七军团(五十九军)干部训练团,用以培养初级军官。团长是张自忠兼任,董升堂任副团长,教育长由张克侠兼任。
    注:上述本章数字来源于《梅花上将张自忠》等相关资料。
    ;